你能想象吗?在那个年代,有个上海来的兵居然不想当干部,死活要回家。这事儿要放在现在,估计得被人说脑子进水了。可偏偏就有这么个人,叫陈来旭,硬是跟组织较上了劲。
话说1972年12月,陈来旭从上海南汇县应征入伍,被分到了四川大凉山深处的甘洛县。这地方有多偏?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从繁华的大上海一下子到了鸟不拉屎的大山沟子里,这落差简直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。
陈来旭不是普通农民家的孩子,人家是知青,还是干部子弟。他爸当时是南汇县县委的“走资派”,刚被放出来。按理说,这样的家庭背景,在部队混个前程应该不是啥难事儿。
可这小子偏偏不按套路出牌。
1976年底,陈来旭已经在447团混了四年,训练成绩那叫一个棒,团里都把他当宝贝疙瘩。按照当时的规矩,像他这样的兵,提干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团里还特意安排他去云南巧家县接兵,这可是提干前的“镀金”任务啊。
结果呢?陈来旭死活不干,非要退伍回上海。
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能理解?别人挤破脑袋想当干部,他倒好,送到嘴边的肉都不要。团里的干部们都傻眼了,这是遇到个什么奇葩?
陈来旭后来在回忆里写道:“接兵回来,正值连队研究退伍人员名单,我坚决要求退伍。”这话说得轻巧,可当时的情况远没这么简单。
连队干部做不了主,找营里;营里也定不了,最后捅到了团长王庆才那儿。团长一看,好家伙,这是个刺头啊。直接来了句:“你是党员,要服从组织安排!”
话说到这份上,那就是明摆着不让你走了。
为了“帮助”陈来旭,连队指导员颜利生还专门召开党员大会,轮番做思想工作。结果怎么样?陈来旭既没被提干,也没让退伍,就这么憋屈地留在了部队。这招儿有点像古代的“冷宫”待遇,不杀你,但也不让你好过。
按现在的话说,这就是“你不是想走吗?那就别想走了,也别想升了,就这么耗着吧。”
1977年,陈来旭被安排到447团教导队当教员,教体操、障碍、投弹、刺杀。别人看来这是冷板凳,可陈来旭倒是认真对待,把这些科目练得炉火纯青。
转机来得很突然。
1978年1月8日,这是个改变陈来旭命运的日子。50军军长孙洪道来447团检查训练效果,全团在靶场集合,要考核教导队的手榴弹投远成绩。
这个孙洪道可不是普通人,人家红军时期就给刘伯承当警卫员,抗美援朝时还当过志愿军38军114师342团团长。这样的大人物来检查,下面的人哪个不紧张?
考核由陈来旭这个“战士教员”组织实施。全队平均成绩50.6米,这成绩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。
王团长可能是想在军长面前露个脸,就把陈来旭叫过去,跟军长介绍说:“这小子参加过军里比赛,是团里的军事全能尖子。”
孙军长听了来了兴趣:“陈教员,你能为我们表演一下?”
这下可热闹了。
陈来旭也不含糊,立马跑到投弹线,取了一枚教练弹。当时已经是中午12点,人的体力和情绪都不在最佳状态,可这小子一点不怂。
听到副队长陈兴才的投掷口令,陈来旭快速冲向投弹线,使出吃奶的劲儿,一个标准的投掷动作,手榴弹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——69.5米!
全团的人都看呆了,这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。可孙军长不干了,连说“还有2颗”!
第二颗手榴弹带着呼啸声飞向远方,71.5米!
这下全团都炸锅了。
要知道,当时手榴弹投掷能到50多米就已经是尖子了,70多米那简直就是神级表现。孙军长看陈来旭穿的是两个口袋的衣服(士兵军装),转身问王团长:“他是干部还是士兵?”
王团长这下有点尴尬了:“早就想提了,可他想退伍,不愿在队上长期工作!”
孙军长听了,直接来了句:“提起来不就安心工作了么!”
这话一出口,陈来旭的命运就定了。军长发话了,谁还敢反对?不管你愿不愿意,提干的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。
其实陈来旭早在1977年就因为训练成绩优异立过三等功,军事素质在447团那是数一数二的。现在有了军长的话,团里也不用再纠结他的态度问题了,直接提干了事。
就这样,陈来旭被“绑”在了四川大凉山的甘洛县。
不过,虽然447团已经内定陈来旭为1营2连2排长,但1978年5月149师要搞尖子班比武,所以暂时不宣布任命,让他继续以班长身份带队参赛。
这一参赛不得了,1978年7月上旬,在乐山149师师部的比赛中,陈来旭带的6班简直就是开了挂。立、跪、卧射击,夜间射击,对抗射击,对刺,越野——五个项目全拿第一,总分也是第一。
陈来旭个人更是牛到不行,五个单项都进了前三,一个人六次上台领奖。当时的场面估计比现在的奥运会还热闹,这在部队历史上都是罕见的。
这下陈来旭算是彻底出名了。
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,陈来旭作为副连长兼2排排长上了战场。战场上他表现得同样出色,荣立二等战功,他带的2排荣立集体一等功。
那个曾经让他一战成名的6班,被授予“尖刀英雄班”荣誉称号。可惜的是,从6班走出来的4个班长,后来全部牺牲在了战场上。
这个结局让人唏嘘不已。那些年轻的生命,那些和陈来旭一起训练、一起奋斗的战友,最终都没能回到家乡。
回过头看陈来旭的经历,你会发现命运这玩意儿真是说不准。他本来铁了心要回上海,结果一次偶然的投弹表演改变了一切。如果当时孙军长没来检查,或者陈来旭那天表现平平,可能他真的就退伍回上海了。
那样的话,历史上就少了一个英勇的军官,多了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。
这事儿让人想起一句老话: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。”陈来旭的军事天赋摆在那儿,不管他怎么想回上海,命运还是把他推到了应该去的位置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部队当时的做法虽然有些“霸道”,但客观上也留住了一个人才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个人意愿和组织需要之间的冲突,往往都是这样解决的。
说到底,陈来旭的选择在当时确实有些“另类”。别人都想着在部队里混出个名堂,他却一心想着回大城市。这种心态在今天看来很正常,可在那个年代,确实容易被人理解为“觉悟不高”。
不过话说回来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,这本身没有对错之分。
你们觉得呢?如果是你,面对这样的选择,会怎么办?是坚持回到舒适的家乡,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,在艰苦的地方发光发热?
这个问题到现在都值得我们思考。毕竟,人生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岔路口,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。
天宇优配-权威股票配资-配资投资平台-配资炒股评测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